來源:廣安日報 | 瀏覽量: |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 | 分享到: |
1月9日,廣安區委六屆五次全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,全面總結了該區2022年經濟工作,統籌分析當前經濟形勢,安排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。
客觀總結成績,提振加快發展信心決心
2022年是極不平凡、極為不易的一年。廣安區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“疫情要防住、經濟要穩住、發展要安全”重要要求,沉著應對多重困難疊加的嚴峻形勢,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統籌發展和安全,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。
一、經濟運行在逆勢奮進中觸底恢復。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7.4億元,增長1.5%;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39.9億元,增長1.5%;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現43871元、20566元,增長5.5%、7%。主要經濟指標自6月底觸底恢復,呈“V”字形回升態勢,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。
二、項目攻堅在大干快上中增強支撐。新包裝儲備項目208個、總投資320億元。成功爭取非普惠性政策8項、中省支持項目280個,到位項目、政策資金35.7億元。全年新開工現代服務業產業園等重點項目61個,竣工弘博士教育裝備制造等重點項目52個;16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8.1億元,超目標進度30個百分點。
三、產業發展在加快轉型中提質增效。工業經濟穩中向好。完成5平方公里工業園區城市設計,新簽約引進工業項目25個,新開工項目21個,竣工投產項目13個,新培育規上工業企業6戶,創歷史新高?,F代服務業擴容增量?,F代服務業產業園二期、一品天下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,升級改造主城區農貿市場15個,新培育“兩上”企業39戶。創成天府旅游名鎮、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各1個,成為全省唯一推薦申報的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?,F代農業更趨優質。新建高標準農田8萬畝,實現糧食總產量32.7萬噸,出欄生豬81.1萬頭。大力發展“2+5”現代農業,引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87個,新建產業基地8.1萬畝。創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,大安悅來糧油園區高質量迎接省級考核驗收。
四、城鄉建設在統籌兼顧中協調并進。完成官盛新區“18+5”平方公里城市設計,官盛湖片區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10個項目開工建設,龍湖二路等5個項目全面竣工。高質量完成186個老舊小區改造,北辰湖公園、城北體育場兼地下停車場等6個城市提質項目開工建設,新(改)建公廁9個,公交站點43個,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、國家衛生城市復評?;蚴〖壈購娭行逆偨ㄔO項目全面開工,完成龍安、彭家2個特色場鎮建設,完成“五類農房”改造2000戶、農村“廁污共治”2000戶,花橋綜改項目建設進度超70%,111個鄉村振興試點示范項目全面開工,創成省市鄉村振興先進鄉鎮3個、示范村18個。
五、營商環境在改革開放中有效優化。新增企業主體1475戶、個體戶4887戶,規范運行4647項區級行政權力事項,94項行政權力賦權鄉鎮(街道)履行。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新增35.5億元,為市場主體減稅降費4.86億元,“兩個環境”進一步優化。與連云港市連云區成功締結為友好城區,區域協作加快成勢。制定完成區屬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方案。高效穩妥完成原協興園區管理體制調整。
六、民生福祉在普惠共享中持續增進。順利迎接后評估“省檢”“國檢”。高效完成省市區定69項民生實事,新增城鎮就業7480人。持續優化公共服務供給。全力化解“交房難”“辦證難”問題,建成交付房屋2643套,辦理不動產登記2935戶。城區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,集中式飲用水水源、國控和市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,土壤質量保持穩定。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、安全生產、信訪維穩等底線性工作,社會大局和諧穩定。
保持發展定力,全力做好2023年經濟工作
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是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;同時也是做好迎接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相關工作的關鍵之年,做好全年經濟工作,意義重大,尤為重要。廣安區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、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、市委六屆五次全會,以及中央、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六屆六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,圍繞市委“四大戰略”,堅定“加壓奮進、量質齊升、聚力成勢”工作取向,堅定實施同城發展、主城引領、城鄉共興、產業提能“四大行動”,盯緊指標、抓牢項目、守好底線,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“時時放心不下”的責任意識負重趕超、奮勇爭先,努力在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,力爭速度更快一些、效益更好一些、結構更優一些、質量更高一些,追求實事求是、實實在在的增長,推動全區經濟實現“質”的穩步提升和“量”的合理增長,努力實現“一季度提速開局、二季度高位回升、三季度鞏固上行、四季度沖刺收官”。
一、廣安區2023年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目標:
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%左右,工作目標8%;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.6%左右,工作目標8.5%;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.5%左右,工作目標10%;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%左右,工作目標9.5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%左右,工作目標10.5%;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發展趨勢基本一致,工作目標高于預期目標1個百分點;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.5%左右,工作目標8%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.5%左右,工作目標9%。
二、七大重點工作:
(一)堅持項目引領、投資拉動,著力積蓄經濟發展動能。
始終把項目投資擺在突出位置,積極謀項目、抓建設、增后勁,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挺起高質量發展“脊梁”。
——深入挖掘項目投資潛能。抓牢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機遇,積極爭取中省和社會各界支持,有針對性地細化包裝符合中省資金投向的項目,確保全年動態更新儲備項目200個以上、總投資300億元以上;持續加大向上爭取力度,力爭到位中省項目、政策資金35億元以上、到位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1億元以上,發行政府新增專項債券8億元以上。
——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資。深入實施招商引資四大專項行動,推動更多優質項目落戶廣安區。全年新簽約投資三次產業項目265個以上,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個,力爭簽約引進10億元以上重特大項目。完善招商項目“招落投”全鏈條管理,開工建設已簽約項目20個。
——不遺余力加快項目建設。深化“項目突破年”行動,推動形成更多實物工程量,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重回全市第一方陣,項目推進工作擠進全市“紅榜”。
(二)堅持建管并重、內涵提升,著力增強城市發展能級。
大力實施主城引領行動,統籌做好新區建設、老城更新、內涵提升三篇文章,加快建設與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承載地相匹配的中心城區。
——高標準抓好新區建設。完成官盛新區18平方公里控規,做大做強廣安“南拓”戰略支點。優化完善城市配套,配合做好市奧體中心、“四館一院”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。積極推進土地出讓,力爭出讓商住用地600畝以上。
——高質量抓好老城更新。系統推進文廟橡皮溝綜合改造工程等25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,完成城北體育場兼地下停車場等6個城市提質項目建設和90個老舊小區改造。持續完善“四公”基礎,建成城市公園、綠地7個。加快建設“智慧城管”平臺。
——高品質抓好內涵提升。做好原協興園區管理體制調整“后半篇”文章,做好迎接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籌備工作,加快小平故里景區及其周邊整體提質,打造旅游精品線路,爭創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。深挖巴人文化、宕渠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,努力打造具有識別度的城市文化標識。
(三)堅持宜居宜業、富民導向,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。
以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為抓手,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促進農業高質高效、農村宜居宜業、農民富裕富足,努力描繪美麗鄉村畫卷。
—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。加快推進35個脫貧村產業發展、基礎設施、公共服務“三提升”,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。實施集體經濟“消薄扶強”和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提升行動,促進脫貧人口就近就業、農民穩定增收。
——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。新(改)建撤并建制村暢通工程100公里、通組路30公里、美麗鄉村旅游路產業路20公里。加快亭子口灌區一期項目建設,新建(整治)渠道10公里、山坪塘30口。推進“寬帶鄉村”建設。
——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。配合推進環主城區產城景融合發展示范帶規劃建設,啟動建設小平故里原真性農文旅融合發展園區。完成龍安全域鄉村振興試點示范建設,加快推進龍臺全域鄉村振興試點示范建設,啟動花橋、大龍2個鄉村振興試點示范片和69個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村建設,爭創省級鄉村振興先進鄉鎮1個、市級2個。加快花橋省級百強中心鎮項目建設,持續推進撤并鄉鎮場鎮“六個一”改造。大力推進“七清一提升”鄉村整潔行動和鄉風文明“一榜兩評”活動。
(四)堅持轉型升級、協調并進,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。
牢固樹立產業興區鮮明導向,堅持三次產業協同發力、聯動并進,努力打造多元發展、多級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。
——持續提升工業經濟硬實力。加快5平方公里工業園區控規編制報批工作,同步啟動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。建成投用潯廣產業園二期、愛眾新能源智慧產業園配套產業大樓,開工建設凱睿達智能設備等項目30個以上,竣工投產電子變壓器等項目10個以上,工業稅收力爭突破億元大關。新培育小微工業企業20戶以上,將迪創電子等5戶企業培育為規上企業。
——持續提升現代服務業競爭力。大力發展總部經濟、電子商務、服務外包等新興服務業,新引進企業25戶以上,培育限上商貿企業10戶以上、規上服務業企業7戶以上。引進知名企業在官盛湖周邊建設高端酒店、特色商業街,培優摩爾春天等五大核心商圈,高標準改造提升一批特色街區。開展好各類消費促進活動,大力發展“夜間經濟”,加速集聚人氣、商氣、煙火氣。
——持續提升現代農業支撐力。全面推行“田長制”,因地制宜發展“2+5”農業產業,新建高標準農田7.2萬畝,糧食產量穩定35萬噸以上,生豬出欄81萬頭以上。深化“大園區+小業主”經營模式,積極引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新培育家庭農場50個、專業種養大戶75個。全力爭創龍安柚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、花橋龍臺省級糧油園區,創成大安悅來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,創成市級農業園區2個。
(五)堅持改革創新、開放合作,著力激發區域發展活力。
錨定建設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先行示范區這一發展定位,持續深化改革、擴大開放,著力集聚要素、優化環境,全力打造開放合作“戰略前沿”。
——加快融入重慶都市圈。正式啟動主城至西渝高鐵站快速通道建設,加快形成到重慶中心城區“半小時通勤圈”。制定面向重慶的個性化招商引資政策,加快打造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高水平協作配套區、承接地。
——持續擴大開放合作。探索建立重慶都市圈聯席會議制度。加強與重慶周邊區縣合作,以區域、次區域合作加快都市圈同城化。深入推進東西部協作,拓展鄉村振興、產業發展等合作領域,推動與連云港市連云區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,實現對口合作向更深層次、更高水平轉變。
——打造一流營商環境。依規拓寬“容缺受理+告知承諾制”適用范圍,推動更多事項“跨省通辦”“川渝通辦”。大力推行電子證照應用,率先在市場主體登記、經營許可等高頻事項領域實現“電子亮證”。出臺支持“廣安造”產品市場拓展方案,搭建“免申即享”政策兌現平臺,建立優質民營企業庫,精準助力企業融資。
——加速匯聚創新發展動能。積極搭建創新平臺,完善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政策,推動政策、產業、人才等資源向創新節點集中投放。積極爭取與重慶市九十五中、重慶兒童醫院等建立跨區域學校聯盟、??茖2÷撁?,全力打造創新要素集聚高地。
(六)堅持以人為本、共同富裕,著力提升群眾幸福指數。
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,盡力而為、量力而行,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提高公共服務水平,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。
——健全社會保障體系。全力辦好省、市定民生工程和票決民生實事。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,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幫扶。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,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。加大低保對象、特困供養人員、優撫對象幫扶救助力度,不斷提升普惠性兜底性社會保障水平。
——提高醫療健康水平。加快推進“優質醫療”“優質公衛”建設,全力推進區人民醫院“三甲”創建,加快三期項目建設,建成投用區人民醫院二期、區人民醫院感染病區。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,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。
——加大優質教育供給。規范和支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,確保創成“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”。深入實施城區學校改造提升建設三年行動。落實“雙減”政策,聚力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,加強與重慶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協作聯動,新培育省市名校長3人、名班主任15人、名教師30人。
——提升群眾生活品質。建成投用區老年養護院和北辰、中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,努力打造城市居家社區“15分鐘養老服務圈”。實施普惠托育專項行動,建成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1800個。加快區圖書館總分館建設,加強優秀文藝作品創作,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。提檔升級公共體育場、體育館,推進錦繡山河體育館、廣安中學籃球館提檔升級等項目建設,做好省十五運會承辦工作。
(七)堅持綠色發展、安全為先,著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。
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,強化底線思維,防范化解風險隱患,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綠色廣安、平安廣安。
—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。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,從嚴抓好中省市生態環境督察反饋問題整改。嚴格落實“雙碳”部署,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,嚴格落實河(湖)長制、“十年禁漁”令,確保全區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。全面推進“林長制”,啟動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,森林撫育0.5萬畝。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。
——持續抓好安全穩定。鞏固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成效,提升本質安全水平。健全風險評估和預警防控機制,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、區域性風險底線。
——優化創新社會治理。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建設。持續推進更高水平“平安廣安”建設。深化新一輪禁毒人民戰爭,積極爭創全省禁毒工作示范區,全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。(廣安區融媒 許婷 整理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廣安市人民政府 www.udoloan.net
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Reserved
網站標識碼: 5116000002
主辦單位:廣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
網站聯系電話:0826-2343100
蜀ICP備18036616號-1
川公網安備 51160202511682號